首页 > 教育 > 武汉大学 导航

华中科技大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22

作者:whbt 时间:2022-04-29 15:26:21

目前华中科技大学获批的拔尖计划2.0基地有7个,专业包括数学、物理、滑雪、力学、生命科学、基础医学、计算机科学,对学科建设以及学术提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。

2022-04-29_154639.jpg

数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

数学与统计学院

基地汇聚一流的师资、一流的学习条件、一流的学术氛围,引导学生不断提升学术研究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,培养学生成为担当时代大任、勇攀科学高峰的卓越数学人才。

拔尖班实施全员进国外知名大学和进科研团队学习交流的“双进计划”,邀请了包括菲尔兹奖获得者在内的海外一流学者来访,拓宽拔尖学生的国际视野;邀请了十多位数学院士来校开设短课程和前沿讲座,打造拔尖人才成长的绿色通道。

多年的拔尖学生培养成效显著,毕业生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著名高校继续深造的比例近 90%。

基地将根据新时代数学拔尖人才培养要求,持续深化数学拔尖人才培养。

1、瞄准培养时代数学新人目标,厚植爱国主义情怀。

2、通过实施“数学JIA”计划、“数之美”行动等,聚焦环境、模式、专业、志向和文化拔尖。

3、推行“五模式”培养机制,改革创新管理模式、培养模式、教学模式、育人模式、发展模式,强化立体内涵发展。

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

物理学院

基地围绕“培养科学家”总目标,从培养体系、平台建设、专业与思政教育融合等多方面入手,系统提升学院人才培养水平。

加强思政教育,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能力。成立思政教育课程组、科普志愿服务队、体育运动委员会等,开展德智体美劳全方位教育,激励学生做祖国需要的科学家。

加强本研贯通,打造拔尖课堂。设计本研贯通培养体系,在课程设置、教学大纲、教材编写、个性化选课等方面实现本研贯通。打造拔尖课堂,组建拔尖课堂教学团队,按世界最高标准设计教学大纲,并实施动态管理。

依托国家级平台,培养学生创新能力。充分发挥精密重力测量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、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、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平台优势,开发与大平台结合的创新实验课程,把课堂开设到国家级实验室。

瞄准世界前沿,开展国际交流。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开展前沿讲座、博学讲坛、格物论坛,组织全英语暑期国际课程,与多所国际高校签署培养、交流协议,定期组织学生海外交流,资助各类国际交流项目。

化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

化学与化工学院

基地以志趣驱动、创新引领为育人理念,培养理想信念坚定、家国情怀深厚、化学基础坚实、宽广学科交叉,从事学科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研究的未来化学家。

创新育人模式:打造思政协同体、师生共同体和学习联合体,提升理想信念、家国情怀和责任使命。实施导师制,打造师生共同体,开展朋辈教育,探索书院制育人模式,近五年学生学术团队举办讲座22期、答疑坊121期、制作《说化》读物9期。

创新课程体系:强化数理基础、前沿融入和学科交叉,提升学生专业能力与综合素养。将学科前沿研究成果向本科教学转化,开设了新能源、新材料、新光电和新医药等特色交叉课程。

创新育人平台:强化大师引领,提升专业视野和综合素养。加强科教融合,提升创新能力。资助学生赴哈佛大学等境外高校学习交流、中科院暑期科研实习,近三年参加大创项目48项,在JACS等一流期刊上发表论文33篇,申请发明专利14项。

力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

航空航天学院

基地秉承钱伟长先生的教育思想和精髓,围绕拔尖学生的培养理念、培养模式、培养方案和教育资源等进行了30余年探索与实践。创新提出了培养具有工程思维“未来力学家”的目标定位,通过吸引“力学不倦”的学生学力学,致力于培养科学志向高远、力学功底精深、创新能力拔尖的“高精尖”力学专业优秀人才。提出了“一生一方案、一生一课表、一生一导师、一生一课题、一生一成果、一生一交流、一生一升学”的个性化培养模式,构建了“力学+”开放式课程群和科创实践新体系。实施“青春启航”学生成长工程,熏养学生家国情怀、科学志趣和全球胸怀。打造了以一流专业、一流团队、一流课程、一流教材、一流平台和卓越课堂为高地的教育教学资源,为拔尖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质量支撑体系。

近年来,力学专业学子升学率高达70%。一批本科毕业生在普林斯顿大学、清华大学、北京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继续深造;毕业生中涌现出包括3名中国科学院院士等在内的一批力学拔尖创新人才;近3年在校生20余人次获得国际工程力学竞赛全球银奖(全球)和团体特等奖(亚洲区)、全国大学生周培源力学竞赛全国一等奖、中国大学生2021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全国总决赛银奖等奖项。

生命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

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

基地秉承“学生中心、大师引领、问题导向”的思路,突出“尚人文、厚基础、重创新、强实践,理工医多学科交叉背景深厚”的基础拔尖人才培养特色,充分将党建、学科、科研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,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突出。

1、牢记初心使命,育人文化浓厚。作为“全国高校党建标杆院系”,构建以拔尖学生为核心的“五位一体”育人体系,强化“三全育人”大思政格局。涌现出一大批师德模范教师,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,国家教学名师6位,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5名……90%教师参与指导大创项目,85%国家高层次人才担任教师班主任,师生紧密度不断上升、学生满意度持续增强。

2、坚持“四个回归”,育人质量一流。优化人才培养体系,突出特色,秉承学院文化素质教育的良好风尚,坚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,推动创新教育与科学教育、人文教育紧密结合。加强三制三化,优化课程体系与国际接轨。创立“高中-大学生命科学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式培养”联盟。在新形势下,建立国际交流常态化机制,提高学生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。

3、健全课程思政体系,人才培养质量显著。获批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、教育部强基计划、国家一流本科专业4个、国家科教协同计划、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等,近两年新增各类教学成果奖 17 项,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 4 门;拔尖学生100%参与大创项目,学生在每年的iGEM、BIOMOD等国际和国内顶尖学科竞赛中连续摘金夺银,发表一系列SCI论文。率先开设《科技劳动素养与实践》课程,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,引导同学们热爱祖国、热爱劳动、热爱创造。

4、实践育人特色鲜明,创新创业成绩突出。构建新型师生创新教育共同体,增强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以创新能力为核心,打造好奇驱动的实践环境。拔尖班学生100%进入科创团队。云南“党建+精准扶贫”项目获全国社会实践最具影响好项目;基地科技扶贫获“教育部精准扶贫十大典型项目”。

基础医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

基础医学院

基地实行本研贯通培养模式探索和实践,面向生物医学科学前沿问题和重大疾病研究,以全人教育为本,知识建构为基,能力建设为核。通过学业导师、科研导师、思政导师三师联动,早进实验室、早进团队、早进课题、实验室轮转“三早进”科研育人计划,讲好学科专业的八个故事,润物细无声地进行课程思政育人,采用RBL、CBL、Workshop等创新教育教学模式,小组讨论、学习汇报、撰写论文综述等多元化学业评价模式。

同步推进卓越医生培养计划和拔尖人才培养计划,两个计划相互促进,促进基础临床交叉融合,在本研衔接阶段开设医工、医理交叉课程和前沿拔尖课程,健全五育并举的三全育人体系。以本科生学术年会为抓手,通过创新实践论坛,课内课外相结合,助推学生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提升。培养具有家国情怀、人文情怀、世界胸怀、医学专业知识扎实、创新实践能力强、综合素质高、卓越医学科学家潜质的基础医学拔尖领军人才。

计算机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

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

计算机学院以ACM实验班为抓手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,努力构建计算机天才少年的梦工厂,创建人才培养新特区。着力培养使命感强,能适应国家自主可控战略需求,创新能力强,系统能力突出,具有家国情怀、国际视野,勇攀科学高峰的计算机领军人才。

ACM实验班采用小班化、个性化教学,配备了最强的教学资源,积极开展创新性教学,实施探究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,培养学生问题意识、合作意识、批判性思维和终身学习的能力。为提升学生国际化视野,学院定期邀请图灵奖获得者等国际知名学术大师为ACM班开设暑期课堂,先后选派了一批骨干教师开展海外教学研修,将卡内基梅隆大学、康奈尔大学国际名校的知名课程融入人才培养体系,重点支持ACM班学生赴海外名校交流学习,参加各类国际顶级学术会议,与学术大咖面对面,努力点燃学子心中的理想之火。

经过10多年的建设,学院创新优秀人才辈出,先后获得互联网+金奖,挑战杯特等奖、EDA布局布线算法竞赛全球冠军,国际超算ASC大赛全球总冠军,累计为国家输送了近300名顶尖的计算机学术人才,其中1人入选福布斯30岁以下亚洲30人榜单,3人入选华为天才少年计划,为信息产业自主可控贡献了华科青春力量。

通过实验班的人才培养探索,学院还建设了一批国家一流课程、了一批知名教材和在线实验资源,大大提升了人才培养整体质量。

展开剩余部分

相关文章

热门文章

用户留言 联系我们

跟帖评论